违法添加物≠食品添加剂
发布日期:2018/1/5 12:00:50     浏览量: 2159

近年来,频频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如“苏丹红”、“塑化剂”、“三聚氰胺”、“瘦肉精”等,使得老白姓视添加剂为老虎猛兽,谈“剂”色变,也使得添加剂成为众矢之的。这些食品安全事件的元凶真的是食品添加剂吗?
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》第九十九条:食品添加剂,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、香、味以及为防腐、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。目前,国家标准GB 2760-2014《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》将食品添加剂分为22个类别,共有2000多个品种,包括酸度调节剂、抗结剂、抗氧化剂、漂白剂、膨松剂、着色剂、护色剂、防腐剂、甜味剂、增稠剂、香料等。而“苏丹红”、“塑化剂”、“三聚氰胺”、“瘦肉精”等不在此行列,不属于食品添加剂范畴,但它们有一个共同名字——“违法添加物”。

非食用物质是食品中禁止使用的物质,一旦用到食品中,就可称之为“违法添加物,其特点是涉及面广,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和未知风险性。近年来,卫生部开展了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整顿工作,并会同相关部门建立了违法添加“黑名单”制度,先后公布了六批共47+17种“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”,这64种物质很多都是工业用的添加剂,这些违法添加物不是食品添加剂。

三鹿毒奶粉、双汇瘦肉精、台湾塑化剂等,这些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罪魁祸首是违法添加物,这些非食用物质才是人人应喊打的过街老鼠,但事实上,却让食品添加剂背了黑锅。

公众谈“剂”色变,更多的原因是混淆了食品添加剂和违法添加物的概念,把一些违法添加物的罪名扣到食品添加剂的头上显然是不公平的。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朱伟